海陵区司法局探索打造特色社区矫正模式
2021-09-06 11:18:12  来源:法宣办   评论:0 点击:

海陵区司法局以推进落实省厅社区矫正一三三模式高质量发展为牵引,优化智慧手段、完善处置机制、强化损害修复、推进多元共治,探索构建海陵特色社矫模式。 技防+物防,确保在管在控。在优化推广政治统
       海陵区司法局以推进落实省厅社区矫正“一三三模式”高质量发展为牵引,优化智慧手段、完善处置机制、强化损害修复、推进多元共治,探索构建海陵特色社矫模式。
       技防+物防,确保在管在控。在优化推广政治统领、法治统筹、业务统管、服务统一“4T”工作法的基础上,加快“区块链+法治”实战建设,推动现代科技在刑罚执行业务中的深度应用。(一)内外协同。积极运用省厅社区矫正信息管理平台“一网三通”载体,推动手机蓝信与平台监管、普遍巡查与现场点验等多重手段相结合,内外协同确保矫正监管的即时性和同步性。(二)信息共享。依托政法大数据应用、雪亮工程等平台,拓宽公检法司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实现矫正对象入矫办理与执行文书双轨道流转衔接。(三)多维研判。加强每日平台巡查,了解社区矫正对象身份证使用、手机实时定位、历史轨迹等情况,形成全域覆盖的社区矫正监管网络。定期研判人员出行、酒店、网吧等相关数据,对长时间逗留在居住地、工作地以外“第三社交场所”的社区矫正对象,及时教育提醒,筑牢“电子围墙”。
       统筹+协调,完善处置机制。区社区矫正中心与局指挥中心合署办公,2020年投入50万元提档升级中心软硬件,配齐电脑、心理测试设备、专线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办公桌椅和专职人员,在场地设施、定位设备、人员配置、运行管理上全面达省标。建立和完善“1+4”研判机制和“2+4”勤务模式,搭建上下联通的司法行政视频电话专网,实现“中心-司法所”管理活动实时视频督查。完善“四色预警”响应处置机制,制定完善《海陵区社区矫正矫情研判制度》,明确区矫正中心牵头,各司法所每日信息化研判矫情,发现异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重大社会影响的案情及时联动公安、法院、检察院、信访等部门采取措施,防止上访、越访、恶性事件发生。
        正本+清源,推进损害修复。(一)“医疗”康复。推进村(居)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工作站建设,联合民政局印发《关于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整合镇(街道)民政、教育、医保、公安以及社会组织、帮教基地等资源力量,形成“局、所、站”监管动态闭环,推行“线上+线下”立体式监管“医疗”机制。(二)“劳动”反哺。先后建立罡杨“红梅·贞园”损害修复基地、城东“公益生态林”修复基地等平台,发挥党员志愿者核心引领力量,组织社矫对象开展育苗播种、植树增绿、助老助残、垃圾分类等活动,在劳动中重建自尊,培养社会责任感,推动公众关系修复。(三)“精准”施教。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文化差异,定期组织开展法律法规、国学、道德等差别化培训,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如3月8日,为30名女性社矫对象开设“重建自信 守法人生”专题法治课,引导其接纳自我、珍爱家庭;5月4日,对42名30岁青年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其克服心理屏障,更好融入社会。
       防控+监管,专业多元共治。(一)变“兼职”为“专职”。从现有矫正社工中选聘部分业务能力强、工作表现好的人员,充实到专职矫正队伍中,探索构建专职刑事执行警辅人员队建制。(二)变“单打”为“群策”。推行社区矫正委员会“联席会+”工作模式,晒进度亮成绩、交任务抓落实、谋思路破难题,围绕建队伍、抓落实、强阵地、固保障等,加强信息共享,堵塞工作漏洞,形成齐抓共管氛围。(三)变“全网”为“微网”。按照“属地管控、网格监管”原则,将社区矫正工作融入网格化服务管控,每年落实近10万元“费随事转”村居经费保障,利用政法“铁脚板”网格化机制,组建矫正工作者、社区民警、社区工作者、“五老”志愿者等网格管理队伍,做到精准管理“全覆盖”、精心管理“零距离”、精细管理“零延时”。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