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市“四个进一步”做好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2021-07-05 09:43:51  来源:   评论:0 点击:

近年来,靖江市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通过进一步完善工作体系、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释放法治红利,以及进一步做好“四民主五公开”建设,有效提升了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水平。
       近年来,靖江市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通过进一步完善工作体系、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释放法治红利,以及进一步做好“四民主五公开”建设,有效提升了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水平。
       一是进一步完善工作体系。探索构建“党委统一领导、依法治市办牵头统筹、多部门联合发力、村居两委积极参与”的法治乡村建设责任体系。创新建立法治乡村建设“共商、共管、共治、共宣、共赢”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共商机制,建立完善街镇党委政府、相关责任单位共抓法治乡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商讨解决法治乡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共管机制,整合各部门监管执法资源,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充分挖掘“赤子之心”“179志愿者”等社会组织专业优势突出、资源整合能力强、覆盖人群广泛的优势,逐步构建起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社会共治的工作格局。建立共宣机制,整合律师、公证、仲裁、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治宣传等法律服务人员,广泛征求乡村群众法律需求和涉法难题,梳理吸纳到我为“八五”献一的策“金点子”信息库中来。建立共赢机制,充分发挥各责任主体职能优势、专业优势,组建“法治乡村建设共同体”,打通部门间、行业间信息壁垒,形成优势互补的普治合力,健全“共抓法治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是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司法所是法治乡村建设的一线主力,要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置,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农村。充分发挥司法所一线基础平台优势,加快“一所五站点”转型发展,汇聚律师、公证、仲裁、调解、法援、基层法律服务等资源,为农民群众提供“面对面”的法律帮扶。打造法治乡村建设基层一线的头雁方阵,将“法律知识考试+日常综合评价”相结合,在全市“谁执法 谁普法”责任单位筛选出269名普法用法骨干,一对一挂钩派驻到全市所有村(社区)担任“法治书记”,负责组织指导辖区“法律明白人”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宣贯和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实践。
       三是进一步释放法治红利。不断健全村居法律顾问制度,全面梳理农村重大基础设施、产业项目、民生工程、脱贫致富的发展需求,深入摸排农村环境保护、土地确权流转、留守特殊人群帮扶等农民需求,编制法律服务目录,增强法律服务的针对性。就靖江本地来讲,致力于打通党的基层堡垒和行业堡垒的对接通道,推出“马洲红云”计划,引导村(居)党支部、党委和律师事务所党支部携起手来,聚合党员先锋作用,促使法律服务与重大民生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配合、与社会治理相吻合,全力发挥律师党建的“聚合效应”。中毅所将推出“一(毅)米阳光”品牌,重点帮助社区群众提供免费咨询服务,解答事故处理的有关程序、事故处理方法、赔偿计算标准等。服务经济促发展。法舟所将着力打造“风雨同舟”品牌,通过开办中小企业法律服务专场、开展企业法治体检等,为企业守法经营、知识产权保护等提供法律服务。信义诚所将着手打造“一(义)路同行”品牌,通过发挥律师专业优势,开展矛盾纠纷化解等法律服务,村居民合同预审,公益性环保案件代理等等。
       四是进一步做好“四民主五公开”建设。强化动态管理,健全自查自纠制度,加强监督考核和日常指导,充分发挥 “小微权力清单”“有事好商量”功能效用,打造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升级版。以宣、贯、用《民法典》为契机,实施“法伴善治实践”工程。“典”亮公序良俗,逐月更换全市所有村(社区)法治宣传教育橱窗,连载《民法典》问答,发动“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单位通过普法大集市、送法进家门、“一早一晚村民学法小课堂”等方式宣讲《民法典》制定颁行意义、《民法典》与老百姓生产生活关系等。“典”明乡村之治,以镇级为主体,组织辖区村(居)两委班子成员、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网格员集中观看司法部《民法典》学习公开课视频,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者运用《民法典》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结合《民法典》的新规定、新特色,掀起新一轮的村规民约修订制定热潮,把法典精神充分落实到村、社区治理的一线。“典”通服务之路,以公证员、调解员、律师和法律明白人等向群众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人员为主体开展“三大活动”,通过《民法典》“大学习”, “大讨论”“大比拼”,提升法治乡村的建设者对新法熟练度、运用度,确保其拥有法典思维、法典精神。

相关热词搜索: